不可復制的
來源: 讀者文摘 作者: 未知 時間: 2020-05-11 閱讀: 次
說起孟衛東這個名字,知道的人恐怕不是很多,若要提起每晚7點準時響起的央視《新聞聯播》片頭曲,中國老百姓幾乎耳熟能詳。雖然只有短短的16秒,卻成就了一個不可復制的經典,而它的創作者就是孟衛東。
1988年,時任《新聞聯播》音樂編輯、現任央視新聞制作部主任的包布和找到孟衛東,讓他給《新聞聯播》寫個片頭曲,并告訴他,除了他,還找了一位前輩級的作曲家,但不是兩個人合作,而是各寫各的,至于最終選用誰的,要領導來拍板。
當時,孟衛東剛從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,因經常給央視寫一些曲子,一來二去就與包布和熟悉了,包布和這才讓他試一試。至于對曲子的要求,包布和提了兩點:第一,時間是16秒鐘,絕對不能超時;第二,國家形象,大臺風范。
孟衛東很痛快就接下了這個“活兒”。后來在回憶創作過程時,他說:“當時的活兒大,只能把自己關在小黑屋里憋靈感。除了床、桌子、鋼琴,也就剩吃飯的地方了。那段日子,光我就寫了十幾段,另一位前輩估計也寫了不少,合起來得有二三十段。我這十來段各不相同,有歡快的,有舒緩的,有具民族特色的。時間太久了,具體是什么,我也記不太清楚了。”
孟衛東將寫好的所有曲譜交給包布和后,心里也沒底。他想:反正交差了,能不能用就不是我的事了。孟衛東沒想到,還真被選中了。
他想不到的還有,另外幾首曲子,也被央視用于很多節目的片頭曲。如:《經濟新聞》《衛生與健康》《體育新聞》《觀察與思考》等。
曾有人問孟衛東,當時譜寫《新聞聯播》片頭曲時依據了什么理論,他卻回答不上來,只是說:“按寫曲子的路數那樣寫成的。”有一個上海作曲家,將16秒片頭曲作為譜例給學生講課。他這樣分析:“別看麻雀小,但五臟俱全。雖然只有短短的16秒,卻也分了ABC三段,有引子、主部,還有結尾。”
有時候,一個經典的誕生,看似充滿了偶然性,但其中的艱辛,卻是外人難以體會的。
1988年,時任《新聞聯播》音樂編輯、現任央視新聞制作部主任的包布和找到孟衛東,讓他給《新聞聯播》寫個片頭曲,并告訴他,除了他,還找了一位前輩級的作曲家,但不是兩個人合作,而是各寫各的,至于最終選用誰的,要領導來拍板。
當時,孟衛東剛從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,因經常給央視寫一些曲子,一來二去就與包布和熟悉了,包布和這才讓他試一試。至于對曲子的要求,包布和提了兩點:第一,時間是16秒鐘,絕對不能超時;第二,國家形象,大臺風范。
孟衛東很痛快就接下了這個“活兒”。后來在回憶創作過程時,他說:“當時的活兒大,只能把自己關在小黑屋里憋靈感。除了床、桌子、鋼琴,也就剩吃飯的地方了。那段日子,光我就寫了十幾段,另一位前輩估計也寫了不少,合起來得有二三十段。我這十來段各不相同,有歡快的,有舒緩的,有具民族特色的。時間太久了,具體是什么,我也記不太清楚了。”
孟衛東將寫好的所有曲譜交給包布和后,心里也沒底。他想:反正交差了,能不能用就不是我的事了。孟衛東沒想到,還真被選中了。
他想不到的還有,另外幾首曲子,也被央視用于很多節目的片頭曲。如:《經濟新聞》《衛生與健康》《體育新聞》《觀察與思考》等。
曾有人問孟衛東,當時譜寫《新聞聯播》片頭曲時依據了什么理論,他卻回答不上來,只是說:“按寫曲子的路數那樣寫成的。”有一個上海作曲家,將16秒片頭曲作為譜例給學生講課。他這樣分析:“別看麻雀小,但五臟俱全。雖然只有短短的16秒,卻也分了ABC三段,有引子、主部,還有結尾。”
有時候,一個經典的誕生,看似充滿了偶然性,但其中的艱辛,卻是外人難以體會的。
猜你喜歡

微信掃碼關注
隨時手機看書